湘雅八年制医学生海外临床培训经历

  • warning: Illegal string offset 'files' in /home2/xyoaanet/public_html/modules/upload/upload.module on line 281.
  • warning: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no longer suppor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2/xyoaanet/public_html/includes/unicode.inc on line 349.
  • warning: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no longer suppor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2/xyoaanet/public_html/includes/unicode.inc on line 349.
临床体会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临床八年制09级 匹兹堡大学交流项目 郝蓉

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在匹兹堡大学UPMC临床中心的实习培训,感谢多位老师在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让我们有了这一段宝贵的临床经历。在匹大的临床分为三个集中时段,分别是预轮转(两周),通科轮转(两周)和专科轮转(四周),同时还有一些持续性的临床课程。我个人的经验体会如下。
 
一 预轮转
第一部分的临床实习由临床带教医生授课,为同学们介绍了美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美国的电子医疗记录系统;由科室总住院为同学们讲解心电图、影像学和练习病例汇报。其中最受同学欢迎的是标准化病人课程(SP)。
    标准化病人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由演员扮演的病人,医学生通过和标准化病人的交流,学习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是美国医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学四人一组,每组有SP病人和一位老师。同学们会向SP病人询问病史,并学习如何尊重并在病人倾诉的时候表达同情和理解,以及在各种复杂的状况下如何处理。比如八年制同学和匹大医学生一同上的一次SP课程中,情景是这样的:一对母女,母亲控制欲较强,女儿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来到诊所,母亲诉女儿拒绝摄入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她表示很担心,并在医生与女儿的沟通中频频打断女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使女儿拒绝与医生沟通。这样的场景在医院中并不少见,而我们在遇到这样的状况时往往并不清楚如何处理,在课程中每名同学都用了自己的方式尝试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并且对其它同学的沟通方式进行点评。最终由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方法进行点评,提出改进的意见。
每次的SP课程后同学们会到住院部向真正的病人询问病史,并向老师做出口头的病例汇报,之后写好住院病例,由老师修改后再进行小组病例讨论。在下次的SP课程中老师会针对之前与真实病人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两周课程后同学们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次的SP课程很好的帮助了同学们克服了面对病人用英语交流病情的畏惧感,并帮大家做好了充足的面向病人的准备。
同时大家每天早晨都会参加医院的病例讨论,中午是边吃午饭边听讲座中度过,并且每名同学都去了自己感兴趣的的临床门诊进行见习和实习,采访医院里不同角色的医疗工作者。 这个阶段的实习安排中大家的安排各不相同,但会在一天的结束聚在一起,由我们的临床带教医生同我们一同总结,分享大家在不同课程/部门的体验,提出问题和自己想要更多了解的内容,带教医生修改我们的病历报告,指出问题,组织我们讨论并解答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临床实践,大家对美国的医疗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这一部分的临床训练让我体验到在与病人交流的技能上中美医疗教育的不同。在国内我们也有临床交流技能学这样的课程,但这类课程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不是落实到见到病人应该怎么说第一句话,怎么问病人不愿意回答到问题,怎么把漫漫而谈的病人拉回医生要问的病情上,怎样告知病人不好的结果等一系列现实的临床处境上。临床医生可能随着时间的积累有了自己的经验,但是对于医学生,我个人的体验是当我们最初面对病人(无论在国内还是美国),我们的内心都是十分紧张的,这种紧张一定程度上来源自对于与病人交流的流程的不熟练和不自信。如果有相关课程(SP课程)帮助学生针对性训练,同时临床医师进行指导,相信同学的临床交流技巧,专业程度,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高。建议学校的临床技能中心考虑开设相关课程,在同学们进入临床实习前能提供临床交流的培训,一方面缓解同学的心理压力,从医学教育开始规范医疗工作者与病人交流的模式;另一方面有助于医患交流,减轻临床带教找病人的难度(临床教学常常不易遇到愿意配合医学教育的病人,如果提升了医学生的交流能力,改善患者体验感,相信这个问题会有所会缓解)。同时,在国内的医疗中我们的问诊更多的是针对病情本身专业性的询问,在表达同理心等心理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医学教育中较重视这一部分,但临床实践上较少,也和现阶段国内的医疗环境下医生也很难有时间做到这一点有关)。
 
二      通科轮转
 
这个阶段的两周第一周我们在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大内科)轮转,第二周我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科室跑会诊。
内科的一周每天早上八点钟开始晨会,高年资住院医主持,住院医和医学生(大概十一二个人)坐在下面一边吃早饭一边讨论,一次一个小时,有两个低年资住院医汇报病例,大概每个人半小时。住院医( 先汇报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 史体查,然后总住院在白板上记录上述内容(非常多缩写 )然后一个在座的住院医一句话简短总结病人的情况,大家各种讨论可能的诊断,总住院在白板右边写下大家的鉴别诊断,这个过程中大家也可以提问这个病人的情况,汇报的住院医回答;然后汇报的住院医再报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各种其他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大家再完善鉴别诊断,最后总住院再把这方面的知识总结一下或者某种罕见的疾病科普一下,最后在座的一个上级医生补充发言总结。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感觉很充实,能学到东西 。这样的晨会一周五次。感觉美国的住院医还是很一套很强的训练体系,每天保障了理论学习的时间。
其实我们在国内上课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培训,带教老师带着我们,先告诉我们一部分病人的情况,我们提问,然后再告诉我们我们询问的检查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想到做这个检查就不会知道这个 检查结果,最后的鉴别诊断就不全或者不准确),比如如果我们没有想到做MRI检查,老师就不会展示给我们这个病人的MRI资料,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就会缺少相关信息。个人觉得这样的方式非常好的模拟了临床的病历诊断过程,而且相比于直接的授课,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使人印象更深刻,病历学习之后再复习理论课程感觉效果很好。
 每天中午在医院的大礼堂有讲课,内容不一,有外科新技术的介绍,流行病学的讲座,心脏听心音的学习(每人有耳机可以听到心音),最新指南的介绍,基础科学等一些列内容,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讲授。这种大课会提供比较丰富的午餐,大家既解决了午饭,同时也学习了知识。
 
这个项目我的感受是UPMC 有很好的住院医培训制度。住院医不仅仅是医院的劳动力主力,同时他们有着严格的教学体系。住院医的定位很明确,是受训者,因此医院必须从制度上严格地保证他们受到足够的训练,即我们所说的教学意识。医院为住院医提供各种脚踏实地的培训机帮助住院医从零做起、逐步成长。美国的住院医是承担了医院里最繁重的工作,,但同时也能真切的学到东西,每天都会有新的知识,安排的很充实。
 
第二周在皮肤科跟住院医跑会诊,平均每天看四到五个病人,但是住院医要花很多时间做书写工作。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一个UPMC 医疗体系和国内的不同。这里是内科收住病人,多组专科医生跑会诊(比如我第一周在内科的病人,我第二周去皮肤科跟会诊的时候又去看这个病人,同时还有创伤科感染科的医生一同负责这个病人的治疗,内科医生只负责维持这个病人的一般情况)。而在国内病人更大可能是住在主要症状对应的科室,其他医生过来会诊。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们也有进行讨论,UPMC这种模式专业医生压力会相对较小,只需负责专科不用负责病人的一般情况,但这种情况病人体验感较差,也经常有重复医疗的情况出现(比如来一次医生就要揭包扎查看病人情况,多的时候一天会来四五组不同部门的医生,病人比较痛苦)。
 
   三 专科轮转
专科轮状有四周的时间,我在三个不同的医院完成了轮转,主要在门诊进行。我所进行的皮肤科专科轮转主要是跟着住院医看病人,住院医会单独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再回到办公室上级医生汇报,提出诊疗方案,同上级医生再同上级医生一起去看病人。住院医先花 15 分钟左右进行问诊、查体,然后离开诊室,到医生办公 位主治医进行汇报,双方进行详细讨论,之后主治和住院医一起回到诊室向患者交代诊疗计划。同时每周有半天的业务学习。在熟悉了流程后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去收集病史并汇报。可惜由于我们不能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导致我们没办法在看病人前阅读病人的相关资料,我觉得这一点带来很大的不方便。在住院部还好,病人流动性小,可以请住院医帮忙打印出来看,但门诊病人流动很快,不能阅读病人资料非常的不方便。同时轮转中大家要记得保持思考,带教医生经常会问学生是否有问题询问,像我在轮转中基本看完每个病人都会提一个问题(也可以迫使自己一直思考)。同时有什么不了解的情况也可以直接提出,不用不好意思。另外可以和住院医多交流,他们有很多很好的学习资料和资源,比如一些网站和课本等等。
在信息化方面,我感觉双方很相似,大部分文书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UOMC有一点较好的是一方面电脑充足,不像在国内实习的时候经常电脑不够用;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电脑登陆医疗系统,同时医院的电脑也连接互联网,很方便查找资料。我在这常会见到医生谷歌信息(比如面部解剖图示,某种疾病的图片,一方面有些是他们不了解或者不记得的知识,更多的是方便向住院医和医学生教学使用),
 
   其他临床培训:
1. WISER :我们在WISER 模拟医疗中心进行了半天的模拟医学训练,主要集中在CPR 的训练,由章利铭老师授课理论部分,然后带领大家在模型上进行操作。操作完大家针对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方面我感觉跟我在湘雅二医院接受的培训相似(毕竟湘雅的临床技能中心与UOMC 的WISER临床技能中心合作多年,我们受训的很多内容来源于此),我感觉每一到两年组织医生进行一下CPR的培训相当有必要,这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操作,同时我们在临床上真正使用的机会并不多(特别像皮肤内分泌等科室相对少参与病人抢救),这样的培训对保持医务工作者的抢救技能很有必要。
2. 临床理论课程:在我们开始第二次临床培训之前我们每周一次,进行了十次左右的课程培训,老师会布置病历题目,大家课后完成课上讲解。
 
写在最后
 
UPMC 的临床培训经历十分难得可贵,感觉学校资助我们,让我们能有机会在还是医学生阶段的时候感受到中美医疗/医学教育上的差异。美国的医疗制度并不完美,也有像医疗保险等一类系列问题。但在医学教育上就我在匹兹堡大学的体验而言,我觉得他们有很完善的制度,规范化的培训模式(然而他们的的学费极高),其中有一些我们做的同样出色,其中一些我们暂时做的并不完美。希望我的个人体会能为以后的学弟学妹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于临床实习的感受与建议
——熊杉杉(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交流学习)

 
../09级-匹兹堡-熊杉杉.jpg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交流学习的两年中,我们一共参与了三次临床实习,由一开始两周的内科观察见习、住院医授课、模拟病人测试,到第二次两周的内科医生授课、专科观察见习,然后是最后一个月的专科实习,切身体会了美国的医疗系统。
 
2016年1月开始了第一次两周内科观察见习、住院医授课及模拟病人测试的阶段,当时由于还未脱离临床太久,进入临床并未有太多生疏的感觉,还能将之前医学院课本知识及医院见习所学即时的代入临床所见所感中。第一次实习最大问题是初次接触美国临床,许多的专业单词及缩写用语还不熟悉,经常得查手机词典。我觉得可以在实习开始前查阅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提前了解在美医院的相关缩写用词、计量单位以及主要检查结果标准。
 
第二次临床实习其实总的来说不止两周。从2016年7月开始一个月两次的内科医生授课讨论,直至10月开始两周的医院实习。其中最为感谢的是Dr. Heist的授课,不仅发放了美国医学生统一使用的内科教材,而且每次授课前都会提前发放问题。课上不仅会讲解答错的问题,还会讨论相关的中美医疗差异以及临床见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讨论到美国肥胖患者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在美医院很少使用B超作为第一检查;在询问过去病史时,性行为史和药物滥用史都是常规问题,这一点有别于国内。虽然时隔一年再次拾起书本知识,但是由于提前授课给予了充足的缓冲和准备时间,所以适应较快。
 
2017年4月开始了一个月的专科实习,这次实习在之前的手续办理方面就可以看出学校的重视程度。首先是在美行为记录的核实以及各部门的备案,然后是疫苗接种的核实与补充接种以及保险的办理。疫苗接种接种对于在美医院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这次手续办理中耗费最多时间的部分。我觉得可以在出国前就提前与匹大医学院沟通了解需要接种的疫苗,准备好疫苗接种本,提前接种或者补种疫苗,这样可以更快速的进入临床。
 
我的专科实习是在耳鼻喉科,美国医院住院部并没有特定的耳鼻喉病房,所以早上6点总住院会带领住院医到不同的病房查看该科术后住院的病人,平时每天基本上就是在门诊与手术室。门诊的系统类似于国内的住院部流程,病人会提前预约并被安排到独立的诊室,首先是住院医和fellow查看各诊室的病人,进行初步的检查,然后才是主治医生查看,基本上每个病人会有15分钟的时间咨询医生,有时可以达到半个小时。我所跟随的专科医生行医经验丰富,每天上午7点45到12点,然后下午1点到4点都会安排到病人。由于病人都是随访多年,交流的时间总是会被延长,所以他很少在中午12点之前看完,中间的休息时间都会被占用,但是他面对每一位病人都会非常的热情和耐心。这种年资高的医生每天的病人流量也不到国内的一半,这样每个病人都能得到非常充足的咨询检查时间,反馈也很积极,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医患纠纷。

总共两个月的临床实习不算太长,但是每一次的实习观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现阶段国内医院都在增加与国际医院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这两个月的临床实习来之不易且十分珍贵,相信今后也会越来越顺利!
 
 
 
 

临床见习感想
09级八年制 蔡君婷
 

   首先,真的很幸运能够来到匹兹堡学习,并且有机会进入临床。在总共两个月的临床见习中,我从临床知识到美国的医疗体制,都学到了很多,大大开阔了眼界。
   有句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在国内很早之前,就从各种渠道听说了美国医疗如何先进。当自己亲自进入临床以后,才发现,其实大家口口相传的,未必全对。
首先,美国医疗确实先进,有着最新的仪器和药物,也基本上每一个病人都可以享受到单间的待遇。然而,这样好的条件也只是在最好的医院才有的,比如我们见习所在的UPMC; 然而,最好的仪器也意味着最贵的费用,最新的药物,也意味着保险不一定报销。美国有着非常复杂的保险制度,有时候医生自己都不知道相关检查的费用是多少,只有医院和保险公司心里有数。同时,并不是有好的保险和足够的存款就可以做相关的检查,也要身体情况符合做检查的标准才行,这一方面有效防止了我们国内常见的“过度医疗”,另一方面因为仪器和专科医生数量有限,过于严格的做检查的标准,又有可能导致不典型的病症拖延而不能及时治疗。美国也有着非常井井有条的看病预约制度,一个医生一天门诊大概只有20个病人要看,还不算临时取消不来的病人,这就保证了医生有足够的时间向病人询问病情并做仔细的体格检查和详细的病情纪录。同样,由于过少的门诊量,得了病的病人,往往至少要等1-2个星期才能排队见得到医生,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去急诊,也将面临非常巨大的诊费。
综上,从辩证的角度看,美国医疗并没有国人盲目崇拜的那么好,它确实具有一些我们中国医疗所没有的优点,但是我们中国的医疗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也是有它的优点所在的。我既希望我们的医院一样能用上最先进的设备,同时也为我们祖国医学的不断进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再来谈一谈医院的教学。美国的大部分医生们,从实习医生到教授,真的都是非常好的老师。对于我们国内过来的学生,第一大困难就是语言,但是他们总能非常能够体谅我们的难处,循序渐进的给我们讲解医院里发生的一切。学校安排的学习进度,也非常适合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美国的医疗。第一年中一个月的见习,一位祖籍日本的主治医生Heist负责为我们安排各项课程。不仅带我们体验了美国特色的标准化病人的训练,让我们旁听了美国医学生的上课,还单独安排时间,为我们发书,给我们网上学习资料,组织我们一起进行病例学习,后来进入大内科见习后,还每天4点组织我们集合进行总结,并讨论一个当天的病例。
总的来讲,先后两个月的临床见习,让我们所有人都受益匪浅。如果要我提意见和建议,那么我一定要说,学校应该早早让我们进行进临床前的资料、疫苗准备。16年底在进大内科见习的时候,第一天的下午总住院突然过来找到我们每一个人说,马上回家去吧,在我们不能证明自己PPD阴性之前,谁都不能来病房见习。然而,学校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告知我们需要PPD的阴性结果呢?虽然后来学校出钱给我们集体安排了测试,但依然有两个同学由于之前打过疫苗而呈现“假阳性”结果,被迫再自费不菲的价格拍X线。17年春天,学校本来应该给我们1整个月见习的时间。然而,这样临时由于缺少资料而不能进行见习的事再次发生。我们在见习前2个星期突然得到通知说要自费查询犯罪和虐童背景,还要采集指纹。我们还被要求提供非常全面的疫苗注射纪录,并且临时补注了很多疫苗,并且还办理了进临床见习的保险,以防病人起诉。虽然后面打疫苗和买保险的钱是学校出了,没有给我们带来很多经济支出。但是文件之多,手续之繁琐,通知之临时,让我们本应该一整个月的见习,缩短到了2-3周不等。于我们而言,还是一笔损失。
真的很感谢母校的领导们能让我们得到这么宝贵的临床见习机会,我们都十分珍惜,十分受用。希望我们的湘雅-匹兹堡交流项目能够不断改进,让我们后面的学弟学妹都得到更多的受益。


 
我(右一)与刘冬梅同学(左一)和带教俄罗斯籍心内科医生Shabalov的合照。

 
 

UPMC耳鼻喉科临床见习感想


临床八年制09级——卢善翃

 
2017年4月,有幸通过学校项目支持,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耳鼻喉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临床学习,体验了国外的医患交流及诊疗过程,受益良多。
UPMC是美国排名十二的医疗中心,其耳鼻喉科成立于1895年,发展至今,具有雄厚的临床实力和科研能力,全美排名更是长期位居前六, 包括耳科,颅底外科,头颈外科,听力中心,嗓音中心及睡眠中心等多个专科。由于轮转时间有限,我主要观摩了耳科和头颈外科的门诊和手术。
相对于国内的诊疗的环境,在门诊的第一印象是医院人少而安静,其原因可能是完善的预约制度和较小的人口基数,随访病人多会提前半年以上确定就诊时间。然而其缺点就是由于预约病人多,如果临时想看医生门诊较难,多需较长时间等待或走急诊通道。另一方面,病人和医生的沟通时间也相对充裕,高年资医生多会在住院医完成初诊并汇报后再接触病人,在让住院医生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也能够让病人尽可能的了解病情和诊治方案。同时,我们曾有幸观摩和体验了匹兹堡大学医学生的医患交流课程,他们有由志愿者组成的标准化病人队伍,分不同情境和难度与医学生进行沟通练习,如病人情绪不稳定应如何安抚,病人与家属意见不一应如何协调等,并对其沟通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估,以便医学生能够应对不同压力环境。因此美国医生在进入临床前多有

较为成熟的交流技巧,从而避免了一些潜在的矛盾。而且由于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病人费用多由保险公司结算,与医院之间也无直接利益冲突。手术室方面,匹大头颈外科技术力量雄厚,机器人手术已较为常见,手术总体流程和国内相似,但
相对术后感染较少,病人术后多隔日出院,因此轮转效率较高。
匆匆一瞥,许多地方未来得及细细体会。且因条件所限,我们的临床项目只能观摩,不能进行实践操作,同时由于在国内专科实习时间有限,专业知识尚属薄弱,虽然收获良多,难免有管中窥豹之感。无论如何,感谢学校和医院能给我们体验外国临床环境的机会,对匹大各位老师职工的细心讲解亦心存感激,也希望学弟学妹们接下来能有更好的机会。
 
 
 
 

 

临床实习感想
湘雅临床八年制09级--王建懿
../Downloads/IMG_4018.JPG
 

感谢我们的学校湘雅三医院提供了我们能够在美国科研交流学习过程的临床实习机会。让我们有幸在今年的5月份进入到每个人自己想去的科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临床实习,我在UPMC presbyterian的神经内科实习的一个月里收获良多并且感触颇多。
首先,在实习的一个月里,我见到了许多美国更常见的疾病,并且看到了医生如何管护治疗这些疾病以及病人。在实际中学习到了不同的人种的区别所造成的疾病谱也千差万别,而并不再仅仅是从书本中了解。其次,从美国的住院医师身上也可以学习到很多。带领我们的美国的住院医师们也非常的热情,美国的住院医们按照高年资搭配低年资住院医轮转,能够更有效率的解决各种问题,同时也能够让低年资的住院医学习成长起来。美国的主治们更会让住院医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之中,能够能够提出自己的建议,医生们再加以补充。美国的住院医们也承担着很多的教学工作,热心负责,会主动问我们有什么不懂,积极解答我们的疑惑,并且能够给我们从机制到诊断到治疗讲解一些常见的临床疾病。另外我也了解到美国的并不想我之前所想象的仅仅只需应对临床问题,还是需要处理与临床问题无关的保险之类的琐事或是复杂的医疗疾患。我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美国的医疗体系的运转系统,从医疗保险到医疗中心再到医生,医生要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复杂的医疗问题,更要面对各种医疗保险所要应对的无奈与挑战。 最后从我个身的体验来讲,美国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复杂的医患纠纷,基本上所有的病人相对都很尊重医生。美国的医生每天所看的病人相对也少。但是这些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我们又更大的病人基数,每个医生需要看更多的病人,但是无论是中国的医生还是美国的医生大家都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愿。
在这一个月里,我发觉到我自己在临床的知识上还有很多欠缺,临床知识与技能就如汪洋,我自己就如在汪洋里畅游求知识若渴的那条小鱼。我在美国实习的时候又找到了在国内实习的感觉,累但是能够不停的吸收知识,让我自己更为期待和重视起自己在国内的临床实习。
 
 

实习反馈
 
(中南大学 临床八年制09级 匹兹堡大学交流项目 韦文静)

 
../Photo/2ndTry/Screen%20Shot%202017-03-20%20at%206.58.53%20PM.png首先,非常感谢学校为匹兹堡交流项目争取到临床实习的机会,也非常有幸能成为第一届参与临床实习的同学,其中有挑战、有收获、有遗憾,希望自己的体会能为接下来的同学提供帮助,也希望这个项目越办越好!
 
    匹兹堡大学的老师将八周的临床接触分为三个模块:两周,两周,四周。
 
模块一
 
    第一个两周包括与模拟病人(SP)练习问诊,观摩美国医学生的问诊课,门诊见习,真实病人问诊与病例汇报,美国医学教育史讲座,内科晨会病例讨论,以及每天的总结与意见反馈。
这一阶段收获很大,能真实感受到自己的问诊技巧明显进步,相比以前的逐条问、关注专业内容,美国的问诊十分注意患者的感受和情绪变化,并且从每一次教学每一个细节与技巧中教学生如何处理这些或激动或敏感的情绪。并且SP都是专业演员,表演十分到位,上课时看到SP说着说着就哭了,着实佩服!
改编自临床的案例和专业表演为学生们重现逼真的环境,而且同组的每一位同学、老师、以及演员都会给出具体的反馈,比如"刚才你说的哪一句话给我怎样的感受,这样做很好/下次怎样说更好”。并且这种高强度高质量的训练从一进医学院开始(一、二年级每周一次半天的课与SP练习),到进入临床(三、四年级接触真实病人),甚至到住培期间还定期有心理学家与住院医师一起观看他/她的问诊录像,给他/她提意见建议。难怪美国的医生绝大多数都举止十分得体又自信,他们说话会让患者感到很舒服、受重视、值得信任,又不失权威。甚至医学生,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不一定很精深,但是和病人相处起来还是很自信流畅,能镇静地处理一些情绪激动的情况。
回想起自己刚进临床实习的时候,虽然课堂上学了很多知识,但真正和病人打交道时还是很生涩,甚至对换药的技术已经很熟练了,走到病房里有时还是遭到病人的拒绝或抵触。其中原因多方面,但我想自己缺乏自信也是其一,虽然在后来实习的摸爬滚打中慢慢学会一些如何与患者相处,但如果在进临床前或者在临床实习中能得到更多这方面的具体指导,会有很大帮助。美国的这种医学教育方式确实给我很大感触,特别是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者的这种交流能力以及对患者情绪的处理能力更是尤为重要。
    门诊见习,美国医学教育史讲座,和平时带教老师Brian Heist的耐心解释,让我们对美国医疗体制和医学教育有了更多具体的了解,而不是以前的道听途说、危言耸听。感到美国的医疗体制有好有不好,但不管怎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今后回国的临床与教学都很有帮助。
    第一个两周的临床接触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美国医疗和医院流程,复习了问诊基本技巧,适应英文问诊。
    对学弟学妹们,如果能在这一模块开始前一两周熟悉临床日常常用的词汇及缩写,常用药的英文名,实习的时候会相对轻松些,这里推荐一个比较好的资源:Coursera网站上的一个课程叫‘Clinical Terminology for International and U.S. Student’( ),正好是匹大医学院老师录制的,很适合像我们这样不了解美国医疗体系与常用词汇缩写的同学。
 
模块二
 
    第二个模块也是两周,包括一周大内科病房见习,和一周专科病房见习。
并且在这之前几个月,匹大为我们买了美国医学生实习常用的一本课本,写得非常好,带教老师Brian Heist每两周为我们上一次理论课,每次课复习一个系统,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复习,还重点介绍了美国的疾病谱以及常规的处理流程,同时我们也会介绍一些中国医疗的情况,有时带教老师也会跟我们分享一些他对日本医疗的见闻。这样的课程不仅帮助我们复习临床常用的理论知识(因为在实验室呆太久,很多都生疏了),熟悉医学词汇,使我们进临床时更自信,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对比不同国家的医疗,有了更多思考。
我们做得不够好的是上课和发言不够积极,有时可能让老师失望了。Brian Heist老师性格很好,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还很能理解中国的一些文化或者习惯,希望接下来的学弟学妹们珍惜这样的机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在这一部分也有个不错的资源推荐:OnlineMedEd网站,这个网站中有不少分系统的视频,而且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和老师复习理论知识的范围相似,可以作为看书的补充。
 
    真正实习的时候,第一周安排在大内科病房,本打算让我们有机会比较长期的追踪一两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做汇报,但是因为结核PPD测试的一些意外缘故(老师以为我们测了,我们不知道要测,所以进临床前一天医院的管理人员问起才知道需要补测,读结果又要等几天)中断了两三天,所以断断续续,并没有实际接触到多少。但是吸取了我们的经验以后,10级的同学就提前做了PPD测试,实习应该还算顺利。
    第二周主要是跟各自专科的不同老师见习,我的这一部分进展很顺利,跟了半天精神科分诊室(类似于急诊门诊)看到一些急性发病的病例;跟了一天儿童发育病房,看到不少因为遗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发育障碍相关精神疾病的病例,老师晨会讨论以后带着我一个一个病人看,还尽量给我一些和病人交流的机会,推荐我相关文献阅读;跟了一天儿童精神疾病门诊,以自闭症为主,我主要是旁听他们与患者的常规谈话,学到很多交流技巧;最后还跟了一天在综合医院里负责精神科会诊的老师,看到了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并发的病例,以及老师如何与这类病人沟通,如何与其他科室的医生沟通配合。虽然每个地方呆的时间都比较短,但是看到了美国精神科工作的许多不同方面,收获很大,有的老师还告诉我如果感兴趣,可以和他们约时间再回去观摩。
    这一模块原定安排在去年的五月,但因为碰上美国医学生实习高峰期, 我们的就拖到了十月底,直接导致第三模块的延后,最后很匆忙甚至不能成行。也是吸取了我们的经验教训后,10级的同学得以在四月份就完成第二模块,这给了他们接下来第三模块实习更充裕的时间。
 
模块三
 
    这一模块按计划是连续四周的专科实习,大部分同学都应该完成了,但很遗憾,我的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能成行。
    我的部分原是在社区精神科,其中两周在青少年组,两周在成人组。我认为这个安排很好(虽然尚未实现),一者因为与我感兴趣的儿童精神科很契合,二者因为社区精神科的模式和国内、或者美国传统精神科的模式很不一样。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比较严重、需要长期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但美国住院的开销非常大,所以他们开设了这样的模式:早上在办公室讨论完当天要看的病例后,医生、护士、社工等一同乘车前往患者家中评估患者病情,督促其用药。每天治疗团队们开着车在全市范围内拜访患者,一般一位患者一周至少能见到两次治疗团队。据我所知,国内这样的模式还非常少,因此很期待能亲身体验一下。
    但是很不幸,因为我们是第一届参与临床实习的中国同学,匹大医学院还比较缺少经验,虽然有三四个老师帮助我们办理手续,每次老师通知需要什么材料时我都尽快回复,有什么困难也会及时与相关老师沟通,但从去年十二月开始到今年四月一直在准备材料,我的最后还是因为疫苗没能成行,很是遗憾。匹大的老师最近在看能不能给我安排六月份的实习,但不能确保,因为每年五月到九月是临床实习的高峰期,很多美国医学生都提前很久预定了。
 
我认为这样的模块安排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设计得都非常合理,但时间段的选择可以更优化,因为很多手续都需要时间,急不来,但只要提前准备,并不困难。
第一模块安排在第一年的一月份,大家基本上安定下来,适应了国外生活和实验室的节奏,过完感恩节圣诞节和元旦节,开始实习,对总体有个认识。第一模块结束之后趁热打铁,复习理论课,并且完成结核PPD测试,四月份在美国医学生的高峰期开始前完成第二模块。第三模块对手续的要求最高,在五月到十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补疫苗、办理犯罪背景调查证明可以同时办理,准备就绪以后学校可以购买医疗事故保险等等,最好的情况是能在第二年感恩节之前完成第三模块的实习,因为过节期间很多部门不上班,病人也相对少,到了一二月就太冷了有时下大雪比较痛苦,到四月份天气稍微缓和些的时候已经接近回国,实验室里各项工作都在抓紧收尾,这时候再插一个实习会非常手忙脚乱应接不暇。另外,如果匹大能在联系上第三模块的老师以后询问他们相关专科有什么适合医学生的书籍、网站、或者视频推荐,同学们能在图书馆借到,在做实验、办手续的几个月中抽些闲暇阅读临床相关书籍会很有帮助。虽然我第三模块没有能实习,但有幸和带教老师聊了半个小时,他借了一本书给我,让我在实习还没有音讯的时间里有些相关阅读,我发现那本书很有帮助,很适合我现有的知识水平,也能把很多常见常用的知识点解释透彻。所以接下来的同学们如果能在实习前接触到类似的资源会很有帮助,而且临床带教老师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也对医学生带教富有经验,他们一定知道一些适合医学生的优秀资源。
另外,建议还没出国的同学出国前把小时候打疫苗的记录本找出来带过来(如果没带以后也可以请父母扫描发过来),需要记录有打过的疫苗(包括小儿麻痹症、百白破、破伤风、乙肝、腮腺炎等等),每一次接种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签名。
 
    总的来说,作为第一届吃螃蟹的同学,在手续、材料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只要时间稍微充裕些、提前准备,大多数困难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其中还涉及很多法律问题,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为我们争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匹大都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老师和我们都努力了,纵然有些遗憾,但聊胜于无,已经比前面几届学长学姐接触到了更多美国临床医疗,也相信得到我们的经验以后,匹大对接下来的学弟学妹们的手续、时间安排等各方面都会更有经验,办得更顺利,这个项目也会越办越好!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为我们争取到这个宝贵的机会!也感谢前几届学长学姐们的出色表现为拓展项目、增加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临床实习感想与建议
 
临床八年09级 何彦庆

 

 
      两年的美国匹兹堡学习即将结束,其中2个月的临床实习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机会了解美国的医疗教育体系。 2个月的时间包含2周的临床模拟阶段,有标准病人练习病史采集,2周的内科科室轮转、跟门诊,以及1个月的专业科室实习。
其中最让我映像深刻的就是医学生教学的标准病人培训(standard patient)。在美国,医学生在接触真实病人之前需要先经过标准病人的培训。这与国内的诊断学相似,但不同的是,美国的标准病人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可以从症状,表情,病史,甚至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展现疾病或者心理状态,并且能够在医学生完成病史采集后给予评价和建议,这就非常直观的让给学生了解到自己和他人在病史采集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迅速提高自己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在我第一次旁听当地医学生的标准病人学习活动时,我甚至以为他们是真实病人,演技之高让我惊叹。我认为这一整套的模拟教学体系非常有利于学生提高与病人的交流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在神经外科轮转期间,我发现美国的外科管理体系也与国内不太相同。在神经外科住院医生需要7年时间才能完成,在第7年成为总住院,基本已经能独立完成大部分手术,并且承担带组教学任务。而由于他们与其他住院医生年龄相近,学习讨论的氛围也非常融洽。在手术室中,这里的设备仪器也是相当的先进,各式显微镜,导航系统都是手术室全覆盖。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了解到了科室的大致的运作方式,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这次的临床实习是匹兹堡大学与湘雅合作的一次深入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这两个月的临床安排,我也有几个建议:1、关于最后一个月的专业科室实习时间希望能提前到第一年,因为最后几个月通常是实验收尾阶段,时间上容易冲突。2、希望外科实习能够给予我们洗手上台的机会,目前只能在手术室观察,参与度还是稍有欠缺。希望以后能够运作的更加流畅,为湘雅学子以及其他国际交流医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
 
 

UPMC 临床实习感想          
      湘雅 临床八年09级   ---刘冬梅    
  

         首先,特别感谢学校领导老师的争取,感谢UPMC愿意给我们提供平台,让我们能够有在美国医院参加临床实习的机会。在接近两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收获颇丰。
         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如果说能够见识很多病例,在医术上有很大的进步,这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短时间内能做的当然是去粗取精,学习别人先进的方法、运营模式、以及技术,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优势,并能够继续保留和发扬。这两个月的实习安排,也似乎覆盖了从医学生教育、住院医团队、全科以及专科的各个方面。
        第一阶段(2周):完全仿照美国医学生的教育模式,小组试标准化病人问诊和体查,老师对学生表现以及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跟主治医生看门诊。
        小组化标准病人问诊和体查的优势:设置不同的情境,包括不同的病人背景、不同的病案、不同的难度,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掌握不同情况下的问诊和体查技巧 ;问诊和体查结束后,标准化病人能够就该学生问诊和体查的全面度以及舒适度做出反馈,老师同学也会对此做出评价和提出建议,助于学生进步;美国的医生更注重从点滴细节中培养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理解,关注病人的心理感受。
        国内目前标准化病人概念存在,但是并没有普及到日常教学中。国内的问诊和体查教学从理论直接跳到了病人实践。不得不承认学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也很难得到反馈,有针对性提升。所以理论到真实病人间的模拟训练环节必不可少。如果没有专业的标准化病人,医学生也未尝不是好的标准化病人。同学们可以分不同的小组,轮流做病人和医生,问诊体查后“病人”本身以及小组其它同学对“医生”的表现作出反馈,老师给予点评意见。相信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更快速扎实地提高学生技能。
        第二阶段(2周):跟组住院医团队,了解了美国住院医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对中国的住院医培养模式也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在实习的时候认识了一些住院医生,他们无非就是每天查房、收病人、管病人、写病历。我跟住院医实习的时候每天参与的也只是这些。美国的住院医这些工作也是主流。但是他们还有优于我们的地方:早上在上班前有病例讨论学习;中午有模块试理论知识以及进展的讲座。病例讨论是丰富医生临床经验的好方法,讲座可以让医生的理论知识更扎实。或许这也是国内住院医培养可以借鉴的地方。
        第三阶段 (4周):此阶段开始前安排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前两个阶段称为培训和见习的话,这个阶段应该属于实习。培养要求应该是可以独立管理病人。
        美国医院病人门诊预约制度可以将病人的就诊时间具体化。目前国内可能也在尝试向这方面发展,出现了很多预约就诊的挂号软件,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完善预约就医体制。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等待的时间,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进而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因为是第一届开始实习,虽然匹兹堡大学对这个事情特别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其它的小问题,针对这些小问题,个人提出一些建议:
        1. 实习开始的时间可以更早,更紧凑一些。最后半年科研课题比较紧张,最好不要把实习安排在最后半年。
       2. 疫苗等事宜尽量在国内搞定,省时省力
       3. 最后一个阶段能够全程跟一个住院医或者主治学习,安排较简单的病例给学生锻炼管理
       4. 加强学生出国前专业英语教育及考核,尽量减少语言给学习带来的阻碍
 
时间真的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在美为期两年的访学生活已接近尾声。虽然在美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进行自己的相关课题研究,但湘雅医学院和匹大也合作为我们安排了总计2个月的在匹大UPMC的临床见习。这段见习经历让我感触颇多同时亦是受益匪浅,相信未来湘雅和匹大在临床的安排设计上会更趋完善,让湘雅学子能从中受益更多。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匹大为我们的遴选的临床学习的负责人。负责人是一位日裔的临床医生,相同的亚洲文化背景让我们之间的交流少了一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不知道这只是巧合还是匹大的精心安排,如若是后者,便能由此一瞥匹大对于此次临床学习安排的细致与用心。如此类的细节确实让人心生好感与小小的感动。这位日裔的负责人温文尔雅,尽心尽力的为我们联系安排后续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临床学习,从最开始的英文采集病史演练,到真正下门诊及病房进行clinical observation,繁复的手续加上负责人也是第一次负责国际交流生的临床见习,外加美国人对于程序规范化的严格到近乎刻板的态度,整个程序走的 并不是特别的顺利,负责人的耐心及尽心尽力让人感动。
        第二点让我感触颇多的是中美医疗服务的诸多差异。首先体现在医患的交流上。在美国,大概是因为医患人数比例远高于中国,医生一个门诊班需要面对的病人相对较少,因而会有较多的时间可以和患者交流,尤其体现在门诊,医生可能会和病人深入交流,详尽的病史采集及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话题的交流会让患者的觉得自己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例如我在Shadyside Hospital进行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门诊见习的时候,门诊医生在接诊一位对工作极为狂热而疏于家庭和健康管理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的中年男性职场精英时,花了十来分钟和患者聊健康、家庭与工作的并重,整个过程耐心从容不缓不急,这对于见惯了国内门诊分秒必争的我颇具冲击;而在国内,医生需要面对的病人数量是可能是美国医生的数倍,尤其是三甲医院,很多情况下一位医生都没有时间和患者进行过多的交流,几乎每一句对话都是有为了助于最后的诊疗,“门诊如战场,分秒必争,很多时候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是我在湘雅见习是一位儿科门诊医生的话,大概是很多国内门诊的真实写照。由于医生给每个患者的时间极为有限,会让患者觉得医生没有认真接诊,成为医患间矛盾的潜在促发因素。除此之外,在医保体系、医药分家、分层诊疗、专科医生高度专科化以及医生对于病人的充分尊重等方面,也可以看到国内和美国医疗体系的差异。二者都各有优劣,国内医疗体系的日臻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点让我感触颇多的是美国医疗体制中对于年轻医生在职学习的高度重视。这不管是是从门诊还是入院病人的管理中都可以充分体现。在门诊见习中,每日的安排大致是每天早起参与8:00开始的晨会,随后赴门诊跟随住院医查看病人,中午通常情况下也有noon conference,下午继续门诊。晨会和noon conference的内容大多是以某种疾病为中心的病例讨论或全部有意思的病理荟萃分享或者单纯的某个主题的文献学习,比如晕厥的鉴别诊疗。而在国内,住院医很多时候都焦头烂额于病人的追踪管理,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进行这种形式的学习,当然国内医院缺少这种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相比国内频率高出许多许多的这种在职学习显然是有利于美国年轻医生的成长的。其次,美国这边门诊的形式很多时候是采取一个attending supervise多个住院医的形式,这种情况下直接负责病人接诊及提出初步诊疗方案的都是住院医,在向attending汇报并确认诊疗方案后,住院医再执行下去。相比而言,国内的门诊并不能经常看到住院医的身影,就算出现,也是负责初步接诊采集病史,后续诊疗方案的制定还是依赖于上级医生。于是不难发现,美国的住院医显然有更多的独立面对病人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是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的。对年轻医生在职学习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入院病人的管理中。在美国,在attending查房之前,住院医会首先去查看自己管理的病人,然后与attending逐个病人进行详细的讨论,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一个多小时,在此之后,再一起去查房。而在国内,查房前只会简单的介绍下新入病人的情况,临床医嘱的下达通常都是上级医生在床旁下达,住院医就少了许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有机会通过此次见习了解到这些差异的湘雅学子,在未来的早期职业生涯中,更应该主动的去多思考多学习,加速自己的成长。
         最后说说对于将来临床见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一些建议。首先是希望以后来匹兹堡访学的学弟学妹能在来美之前准备好进临床所需要的各种手续文件。由于我们是赴匹兹堡访学的湘雅学子中第一届有幸进入临床的,缺少以往的经验,所以在整个项目的安排上从内容到日程都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各种手续上。由于这边进临床需要提供许多相关的健康证明、疫苗接种证明,而许多同学在来美之前都没有准备这些文件,甚至很多同学需要重新接种或补强疫苗。另一方面,大概是缺少相关经验,匹大这边也是在将要进入临床甚至已经进入临床的时候,才告知我们需要提供这些文件。一方面临时准备这些文件大大延滞了日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项目的执行度,少数同学因为手续不到位直接导致了临床见习时间的缩水,这是十分可惜的。如果能提前准备好这些文件或提前做好疫苗的补种及加强,就能完全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第二点是希望在以后的见习中,能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此次为期两月总计8周的临床见习,大致是四周的门诊及入院全科病人见习,四周的专科入院病人见习。前四周主要是跟随住院医查看病人并讨论,在后四周是有机会自己管理入院病人并向主治汇报的。但在后四周的见习中,能够真正执行下来去管理病人的并不多,我猜其中有诸多原因,学生方面的原因包括语言障碍、长期在实验室导致临床专业知识的日渐生疏、个人的主动性等等,但项目本身赋予的学生有限的权限也是原因之一,比如我们被告知不能与病人有任何肢体接触,直接导致我们不能在病人身上做任何体查,再比如我们没有权限访问电子医疗记录系统,也就极大影响了我们去跟踪管理病人。希望在后续的项目执行中,不管是学生本人还是项目计划的策划者,能针对性改进这些问题,相信如此,学生们能更有参与度,收获到更多。
 
         总而言之,十分感激湘雅医学院及匹大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在美临床见习机会。这段珍贵的经历也让我们受益颇多。相信在未来,这个项目能越来越完善,学生们也能够收获到更多。
 
 
 

匹兹堡大学临床见习感想
湘雅临床八年制09级 --彭莹鹏

首先我想要感谢学校和老师们为我们争取到每年一个月的临床见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我们在匹兹堡的见习一共分成了3次进行,前两次都是两周一次,最后一次则是连续一个月。由于我们是第一届有机会进入临床学习,匹兹堡大学在安排课程,教职人员和与医院交涉等方面均准备了较长时间,期间也偶尔会出现一些小插曲导致见习不能顺利进行。这个主要体现在进医院时需要准备的众多繁琐的手续上,我们第三次的见习也因为被买保险和打疫苗等手续耽误而缩短了一个星期。当然,整体而言还是比较顺利的,相信这些小插曲在下一届时会得到改善,以后会越办越好。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进入临床的感想。不得不说,从第一次上课学习问病史的时候就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边的老师给我们请专业的SP来配合我们问病史和做体格检查,先不说其表演的专业程度着实令人瞠目,SP们在配合学生方面也很有经验。在问病史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体,而且是一个在社会中有众多角色的人,一个有着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一个过敏的患者如果被问出过敏原是她男朋友家的猫的时候,我们可能最后需要给出的建议是让她和她的男朋友好好商量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有难有易。当然,问病史的切入和进行,以及最后给出建议的方式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病房实战演练了,老师给我们挑了一些病人让我们去问,回来再跟他汇报病例并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一部分也锻炼了我们的临床思维。我在病房问病史的时候遇到的病人都比较友好且健谈,总是瞬间就能消弭我的紧张感。第一次问病史通常都是随意的,那些提前背了很久的顺序和要点自然而然都被抛诸脑后,能轻松愉快的交流下来就已觉得是成功。直到后来才越来越熟练,学会如何抓重点挖掘病史。这个模式其实跟我在附三见习的模式是差不多的。老师同样会在之后围绕我们看过病人的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的说来,第一次的见习是比较完美的,而且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第二次见习开始就进入自由模式了,这两周有一周是在大内科,另一周则是在自己选择的专科见习。在大内科的时候我去的是老年科,正好碰上一个华裔住院医带我。第一天她便带我去了他们的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在那里大部分老年人将接受OT (occupational therapy)和PT(physical therapy)。老年痴呆的病人每天都要有人陪他们聊天,促使他们回忆一些事情。我们去的那天便参加了这个有趣的活动。一群医学生在同一位AD患者聊天,问她早上吃了什么,她去过的最好玩的地方,最近的一个节日等等。看起来她在那里接受了足够的训练,因为我们十几个医学生也没有问倒她。随后我们也参观了他们的OT/PT训练室和器材,各种工具应有尽有,很是规范。这一点也是跟美国文化有关,大部分老年人更依赖于养老院和医护工作者,所以他们在这方面发展地更好。第二周我去的是肿瘤科的病房。肿瘤科在这边同样是很忙的一个科室,据我的观察可以说是内科里最忙的了。在这里我主要还是跟一个住院医收病人,写病志,查房等等,有时候我也有机会能在住院医之前先去问病史和向上级汇报。大体模式其实跟国内一样,不过这边医生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少,因为一个主治身边基本都有药剂师,PA(physician assistant)和RN(registered nurse)一起查房,有什么工作要做立马就可以安排下去。
第三次我则是跟着一个血液科主治看门诊,虽然我选择的是肿瘤科,但最后给我安排的是血液科(因为这边血液科和肿瘤科是一个部门)。带我的主治人很nice,主动把一位他的中国同事介绍给我认识,也因此之后我就跟着两位主治一起看病人。Hillman cancer center 里的Mario Lemieux Center是一个由一位冰球运动者Mario Lemieux捐赠的血液系统肿瘤研究中心。不管硬件设施,医护环境,还是医护工作者都体现着专业的态度。每位主治基本上都配备有4间诊室,一位秘书和两位护士,另外同样也可以有PA协助。平均每位病人有大概15-20分钟的就诊时间,在这之前,医生会先回顾下患者以往就诊经历,了解他的病情并知道这次来看病的目的,而且,在看病人之前医生已经能看到一些这次的基本检查结果比如说血常规等。因此,在看病人之前医生心里基本清楚自己将要看的是一个什么病人,应该重点问些什么病史做什么体格检查,在看病人的时候就能够有效地进行。之后会简单跟病人介绍他的病情并告诉他将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在病人同意后就可以开处方了。我在期间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化疗后常规检查的病人,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病历或者不太理解的病历的时候,我就会跟他讨论一下,他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指导我应该看一些什么内容的资料。在PA有操作的时候我也会跟着去看,但是由于我们不能对病人做操作,我也只能在旁边观摩了,这点确实有点遗憾。
最后想说的是,每一次快要见习的时候内心总是忐忑的,担心各种情况,但是每次结束的时候又总是满足的,幸好没有错过这个机会,而且能感觉到自己一次比一次好。所以,适当的时候把自己往前推一下,生活会更美好,与君共勉。再次感谢学校和各位老师们的辛苦工作!
 
 

临床实习感想
湘雅临床八年制09级  陆璨莹
1寸照

 
转眼在UPMC为期一个月的临床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段时间在临床的经历,我十分近距离并且深切的感受到了美国医院的就诊模式,了解到了中美之间医院运行的差异。在UPMC, 各种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以及护工之间的合作十分融洽紧密并且分工明确,这保证了医疗的高效运行。 在我加入的内分泌组,主治医师和住院医生在没有自己病房的情况下都能准确掌握自己病人的情况,让我感到钦佩。通过跟随主治医生查房及与病人的交流,我还掌握了一些除本科主要的糖尿病诊治以外的一些包括Cushing综合征,骨质疏松,还有甲亢危象的知识。
相比于之前在国内的实习经历,首先,我感觉到美国实习的带教老师更关注学生自己的学习要求,在实习开始时,我组的fellow就询问了我想从这次实习中学到的内容,并以此来安排了我之后的日程,让我的这次实习比较个体化,并且也比较能学到我想了解的内容,收货较多,当然这也基于美国医院的实习学生人数比较少,每个组基本只有一个实习生,相对而言学习资源较多。其次,在实习看病人的过程中,对于是否让实习生看病人并且接触病人的问题上,带教老师似乎有一套十分规范化的流程,会给病人介绍实习生的身份,并且十分尊重病人的意愿,这使得病人对待实习医生的态度都比较热情,从而给实习生更多的自信,也使得实习经历较为愉快顺畅。除此之外,在实习过程中,美国的实习医生基本在在每天中午的午饭时间都会有各种讲座和talk,或者是请年资高的医生或专家介绍学科的研究进展,或者是实习生自己总结报告自己想要介绍的内容,这样使得每天的午饭时间更为充实,也学到了很多实习内容以外的知识,在忙碌之余时间利用更为高效。总之,得益于学校的精心安排,这次的临床实习不进让我收获了专业以内的临床知识,也让我思考了自己与美国医学生之间的差距,敦促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然,由于我们是来匹兹堡的第一批加入临床实习的学生,经验的缺乏还是让这次实习有一些美中不足。这主要集中在实习前的手续办理,包括疫苗证明以及抗体检查等等,花费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是实习开始时间的不明确给我们计划各自的实验室日程造成了一些困扰。建议以后来匹的同学要在出国之前询问好到时临床实习所需要的国内方面的证明及手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以上就是我这段临床实习的感受和建议,再次感谢学校能在科研培训之余给我们安排此次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