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湘雅读书的时候,我就很想拥有一台能换镜头的单反相机、能有自己的暗房。但是在那个时候,读书还靠助学金,想有一台相机,而且是单反相机,只能是在梦里享受了。。。
82年毕业后,分在湘雅附二院眼科。因为职业的需要,科里有暗房,用于眼部照相,于是有幸能用上科里的单反相机(记得是国产海鸥牌),并自己能动手洗黑白片子。不久考上研究生,选修了一门选修课,叫“医学摄影”,请的学院摄影室的老师上课,学到了不少摄影基础知识。有了这些理论知识,还得有相机啊,那时的月工资只有不到60元人民币,而买一台国产的单反相机至少要五百多元,大概不吃不喝也得近一年才能买得起吧?结果等不及,存了几个月钱便花了两百多元买了一台国产“凤凰”牌相机(非单反),正好能给刚出生的女儿拍照。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相机。玩了一阵子,感觉那照出来的效果总不尽人意,不是人物图像不够清晰,就是背景不够虚化,还有就是色彩不够艳丽。后来才逐渐知道,除了相机功能,便宜的镜头,当然质量也就“便宜”了,呵呵,一分价钱一分货,拍摄的选择也就非常有限。恰巧在那时, 我们同年级的一位同学从美国进修回国,成了学院研究生的领导,我们有机会常在一块,看到他从美国带回的尼康单反相机和配置的几个变焦镜头,用进口彩色胶卷拍出的片子那个色彩,那个清晰度,那个准确的曝光,简直让我羡慕得直流口水。心想,能出国多好啊,一年就能拥有自己这么好的相机。。。坦率地说,虽然这可不是我想出国的主要理由,但不能否认,这是一条重要的理由。
终于有机会来了美国。然后来美国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很快买了一台尼康单反相机和两个变焦镜头(因太太工资不高、把她一年来在美国的不多的积蓄花掉一大截)。摸着那崭新的相机,那个得意劲。。。或许我的同学,现在的会长巢卫还记得。他还曾教我如何邮购。记得那两个变焦镜头(还只有能力买第三厂家的非原装镜头),就是他帮我打电话从纽约邮购的。有了武器,自然周末外出游玩,那便是疯狂“扫射”。那时洗照片也方便,而且经常有coupon,BestBuy,HEB, Walgreens,Walmart等这些店子,成了常光顾的地方。在Texas,什么都大。地大,马路大,人们开的车子大,所以,洗的照片规格也大,有个”Texas size”,(记得略大于4x6寸)。当然,那时不像现在,用数码相机拍的片子好坏马上就可以知道。而那时拍完,只能等洗出来才知道。可想而知,废片不计其数。。。发烧嘛,烧呗,心理上至少得到很多享受。后来,因为生计,不得不暂缓自己的爱好。在考USMLE期间以及进入住院医后,也就很少有时间玩相机了。直到快毕业时,市场上开始出现数码相机,加上工作、学习方面稍有缓解,于是照相的瘾又上心头:想试试数码相机,尤其是那种带有大倍数变焦的。于是研究来研究去,进了第一台数码相机:Olympus C700UZ,2.1百万像素,20倍变焦。带着它,我记录了住院医的的最后时光;带着它,我留下了布拉格、巴黎、中国、故乡长沙的风光。当然,那时的相机档次,那时的拍摄能力,那时的电脑技术,都只能让我拍出那样的水平。时光在流逝,科技也在发展,当然,我相机,我的玩相机的水平,也理所当然地、自命不凡地,有所提高。后来的数码摄影,除了拍摄,另一个环节就是后期处理,于是还得学习如何在电脑上编辑、修改照片。过去用胶片,除了黑白片在暗房可以做些处理外,彩色片子是无法做任何处理的。而今用数码,电脑就成了“数字暗房”。烧的过程中才发现,数码技术是如此强大,好玩,但偶一个业余的,仿佛永远跟不上。。。如今,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似乎已经让参与摄影人数和摄影人的普遍水平相对二十多年前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观望,感觉真是不可思议。很有意思的是,国内的发烧友的增长,仿佛让过去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美国换了一个位置。当初拿了个数码相机回国时,国人还没见过这玩意儿,如今国内朋友中知道点玩摄影的,托人来美国买的,却是属于相当高档的、一般美国发烧友都三思而行的相机和镜头。现在国内外无论你走到哪里,端着长枪短炮的,有时你还真不知道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这世界变得真有点快。。。
摄影的确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爱好。很能陶冶自己对美的感受,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尤其现在有了互联网,还能给远方朋友、家人以及其他感兴趣的网友带来美的享受。我这里附上一些过去拍的片子,和大家分享。过去有些朋友看了我的片子“中毒”了,不能自拔,也烧的不轻,长枪短炮的往外面扛。。。不过我想我们湘雅校友不会轻易中毒,因为大家都是学医的,免疫力很强,知道怎么抗拒诱惑。。。当然,据报道医生中也有药物成瘾的。所以如果实在忍不住,尝一尝滋味是可以的,有益于身心健康。